地址: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南環路1號 電話:0716-8060650
發布時間:2016-05-09 16:20:37閱讀次數:
2015年11月20日上午9時,我院廖海星教授安然離世,年僅51歲,廖老師把短暫的一生,全部奉獻給了講臺和他的教育事業。他就像一團火,照亮了學生成才的路,溫暖了化工學子的心。 “不要問我到哪里去,我的心依著你;不要問我到哪里去,我的情牽著你。我是你的一片綠葉,我的根在你的土地,這是綠葉對根的情義。”長江大學對于廖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呢? 1985年畢業后來到長江大學任教,在廖老師的心里,長江大學就是他靈魂最深處的家,魂牽夢縈的地方,這里是他的根。 2005年夏天,廖老師參加學校組織的籃球賽,在比賽中,他鼻子血流不止,仍然堅持到最后。后來送到醫院,經過一系列身體檢查確診,他患了鼻咽癌。從那一刻起,廖老師對自己人生便多了一份思考,他總是想著趁自己還沒有病倒時為學院為學生多做一些事情。在他重病期間,他本可以安心養病,可出于對講臺對學生的愛,是無論如何也割舍不掉的啊!在患病后的這些年,他毅然決然地堅守在他最熱愛的講臺上和潛心科研的實驗室。十年來,廖老師每年都承擔教學任務,他不僅在校本部教學,而且堅持到武漢校區為本科生上課。由于咽喉干燥說話困難,他就帶著一個大水壺,奔波在荊州和武漢校區之間,確保每節課都能站上講臺,教學進度不受影響。在這十年里,廖老師辛勤耕耘,從未離開過講臺,并且自己的科研事業在這十年里達到了高峰。直到后來,愈加嚴重的病情,讓他無法說出話,只能靠紙和筆與人交流,仍然在病榻上教誨和指導學生。他很堅強,心里想著:只要能交流,能站上講臺,就不會倒下。 我院高材系秦少雄教授回憶:“廖老師曾是我大學時的班主任,當時他剛工作幾年,和我們年紀相差不大,經常一起打球運動,周末學生們經常一起去他家做飯,亦師亦友。他樂于和學生交流,在工作之余也有著許多的業余愛好。確診患鼻咽癌后,仍然堅守在講臺上,絲毫沒有因為重病而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所懈怠。” 現在中石油工作的校友何定凱回憶起當年讀研時的情景說:“記得那是2007年的冬天,正是放假的時候,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席卷荊楚大地,厚厚的大雪遮住了歸途,回家的所有交通線路癱瘓,只能一個人留在實驗室里做實驗。當時確定研究方向后,我在廖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閱讀論文完成了實驗方案。廖老師堅持與我在實驗室討論修改實驗方案整整一個星期。改完實驗方案后,不料大雪成災,于是我聽從廖老師的建議留在實驗室繼續學習。在這幾天時間里,廖老師每天都來到實驗室陪著我,并且手把手教我做實驗。那時我在實驗室里不僅沒有因延遲回家而失落,反而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。老師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老師對科研的嚴謹態度和對細節的注重讓我震撼,老師深厚的專業功底更是讓我獲益良多。” 何定凱校友回憶到這里,忍不住熱淚盈眶,聲音哽咽。 2012級高分子材料姜宜超同學說:“廖老師帶我們有機化學課是2014年上學期,此時已經是廖老師確診鼻咽癌的第九年。由于化療致使廖老師的口腔無法正常分泌唾液,上課每次都會帶著一個很大的水壺,講起課來已經比較吃力,講幾分鐘就要喝一口水。從他的言語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他對講臺的熱忱和上課的激情。課后學生去他的辦公室請教時,廖老師都會耐心細致地分析講解,直到學生完全理解。當因治療而無法正常上課的時候,本已請假的廖老師仍然會主動聯系老師安排好課程教學,確保不會耽誤我們的學習進度。” 2015年10月下旬,此時廖老師已經躺在病床上,生命垂危,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。他的學生們一批批自發地去看他,縱然此時已經是鼻咽癌晚期,說不出話來,廖老師仍然心系著他的學生,用自己全身的力氣艱難地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,叮囑同學們要認真學習,在做實驗時要保護好自己。廖老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心系學生,啼血教誨,用心囑咐。廖老師去世后,他曾經帶課的班上同學都紛紛自發地過去幫忙處理后事,以此表達對廖老師的無限敬仰。 |12>>>>>|
2015年11月20日上午9時,我院廖海星教授安然離世,年僅51歲,廖老師把短暫的一生,全部奉獻給了講臺和他的教育事業。他就像一團火,照亮了學生成才的路,溫暖了化工學子的心。
“不要問我到哪里去,我的心依著你;不要問我到哪里去,我的情牽著你。我是你的一片綠葉,我的根在你的土地,這是綠葉對根的情義。”長江大學對于廖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呢? 1985年畢業后來到長江大學任教,在廖老師的心里,長江大學就是他靈魂最深處的家,魂牽夢縈的地方,這里是他的根。
2005年夏天,廖老師參加學校組織的籃球賽,在比賽中,他鼻子血流不止,仍然堅持到最后。后來送到醫院,經過一系列身體檢查確診,他患了鼻咽癌。從那一刻起,廖老師對自己人生便多了一份思考,他總是想著趁自己還沒有病倒時為學院為學生多做一些事情。在他重病期間,他本可以安心養病,可出于對講臺對學生的愛,是無論如何也割舍不掉的啊!在患病后的這些年,他毅然決然地堅守在他最熱愛的講臺上和潛心科研的實驗室。十年來,廖老師每年都承擔教學任務,他不僅在校本部教學,而且堅持到武漢校區為本科生上課。由于咽喉干燥說話困難,他就帶著一個大水壺,奔波在荊州和武漢校區之間,確保每節課都能站上講臺,教學進度不受影響。在這十年里,廖老師辛勤耕耘,從未離開過講臺,并且自己的科研事業在這十年里達到了高峰。直到后來,愈加嚴重的病情,讓他無法說出話,只能靠紙和筆與人交流,仍然在病榻上教誨和指導學生。他很堅強,心里想著:只要能交流,能站上講臺,就不會倒下。
我院高材系秦少雄教授回憶:“廖老師曾是我大學時的班主任,當時他剛工作幾年,和我們年紀相差不大,經常一起打球運動,周末學生們經常一起去他家做飯,亦師亦友。他樂于和學生交流,在工作之余也有著許多的業余愛好。確診患鼻咽癌后,仍然堅守在講臺上,絲毫沒有因為重病而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所懈怠。”
現在中石油工作的校友何定凱回憶起當年讀研時的情景說:“記得那是2007年的冬天,正是放假的時候,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席卷荊楚大地,厚厚的大雪遮住了歸途,回家的所有交通線路癱瘓,只能一個人留在實驗室里做實驗。當時確定研究方向后,我在廖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閱讀論文完成了實驗方案。廖老師堅持與我在實驗室討論修改實驗方案整整一個星期。改完實驗方案后,不料大雪成災,于是我聽從廖老師的建議留在實驗室繼續學習。在這幾天時間里,廖老師每天都來到實驗室陪著我,并且手把手教我做實驗。那時我在實驗室里不僅沒有因延遲回家而失落,反而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。老師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老師對科研的嚴謹態度和對細節的注重讓我震撼,老師深厚的專業功底更是讓我獲益良多。” 何定凱校友回憶到這里,忍不住熱淚盈眶,聲音哽咽。
2012級高分子材料姜宜超同學說:“廖老師帶我們有機化學課是2014年上學期,此時已經是廖老師確診鼻咽癌的第九年。由于化療致使廖老師的口腔無法正常分泌唾液,上課每次都會帶著一個很大的水壺,講起課來已經比較吃力,講幾分鐘就要喝一口水。從他的言語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他對講臺的熱忱和上課的激情。課后學生去他的辦公室請教時,廖老師都會耐心細致地分析講解,直到學生完全理解。當因治療而無法正常上課的時候,本已請假的廖老師仍然會主動聯系老師安排好課程教學,確保不會耽誤我們的學習進度。”
2015年10月下旬,此時廖老師已經躺在病床上,生命垂危,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。他的學生們一批批自發地去看他,縱然此時已經是鼻咽癌晚期,說不出話來,廖老師仍然心系著他的學生,用自己全身的力氣艱難地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,叮囑同學們要認真學習,在做實驗時要保護好自己。廖老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心系學生,啼血教誨,用心囑咐。廖老師去世后,他曾經帶課的班上同學都紛紛自發地過去幫忙處理后事,以此表達對廖老師的無限敬仰。
|12>>>>>|
上一篇:任朝華--2015年溫暖長大候選人
版權所有 Copyright ?copy; 2017 beat·365(中國)-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南環路1號 電話:0716-8060650